《供应链管理》
一、课程简介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由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开设的面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共性目标,该课程确定了“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课程教学目标,系统讲授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供应链网络规划、战略采购与供应商管理、供应链库存管理与控制、供应链定价和收益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供应链协调管理、供应链风险管理及供应链管理发展趋势等内容。
供应链创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该课程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增强解决中国企业供应链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使命感。
二、团队简介
(从左至右:陈建华副教授、黄花叶讲师、王长琼教授、申文副教授)
《供应链管理》线下课程团队由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王长琼、黄花叶、申文、陈建华等4位教师组成,其中,湖北名师1名、校精品课程教学名师2名。团队负责人被评为2018年度“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团队成员也是“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的骨干教师。在团队负责人带领下,本团队出版了教材13本,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2本,获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等奖励。
三、课程特色
1. 体现了“文-工”融合的新文科理念
课程内容紧紧围绕新经济时代的需求,既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又包括风险、绿色供应链等前沿知识;还通过模拟任务,实现对设计、建模、现代工具使用等能力的训练,体现了“文-工”融合的新文科人才培养理念。
2. 有机融合多种教学方法,聚焦能力和素质的训练
根据知识点不同,灵活运用项目驱动、情景体验、案例分析等方法,实施全过程、多维度的考评,强化对知识、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的融合培养。
3.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注重价值引领
引导学生结合课程知识,分析讨论供应链相关的国家政策、实践和热点问题,使学生感受我国供应链发展成果及面临的挑战,增强服务国家经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创新成果
团队自2004年开设《供应链管理》课程以来,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先后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和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9年建成MOOC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被认定为国家一流本科线下课程。依托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完成3项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和4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五、应用示范
1. 显著提高了校内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素质
自课程开设的17年里,我校每年约200多名学生进入《供应链管理》课堂,学生通过结合课程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不仅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也增强了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2. 在线课程受到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的高度评价
该课程于2019年11月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转向在线开放课程,在MOOC平台开设。学习者来自全国近60所高校,还有近30所高校引用该课程开设了SPOC课程,为其他高校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受到同行教师高度评价。
六、建设计划
1. 完善拓展型课程资源建设
将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和发展实践,更新供应链管理与创新的实践案例,制作专题视频,完善拓展型资源建设,保证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实用性和生动性。
2. 丰富思政教育素材,建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供应链管理蕴含了丰富的思政教学素材,目前该课程思政素材只体现在部分章节,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思政教学内容,建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3. 建设智慧供应链实践创新平台
统筹规划该课程及其关联课程的实践能力要求,建设以智慧供应链为特色的实践创新平台,为学生提供广谱式的创新训练平台。
4. 出版全媒体教材,实时更新教材内容
结合学术研究成果和领域新发展,并利用数字化技术,修订出版融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新教材。
《人•车•社会》
一、课程简介
《人•车•社会》是科学文化素质类课程,是汽车工程学院新生《专业导论》的线上学习课程,是武汉理工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互开课程《汽车文化与人类文明》的线上课程,课程主要面向高等院校本科生及对汽车感兴趣的社会学习者。该课程2018年被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1年被认定为国家线上一流本科课程,截止2021年在中国MOOC开课达6次。课程从八个方面阐述和介绍人•车•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汽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汽车改变社会、全球化的汽车产业、现代汽车的开发与生产体系、现代汽车服务体系、退役汽车循环利用、汽车、能源与环境、汽车与时代文明。
二、团队简介
该课程从汽车的起源出发,一路驶向技术与文化层面,讲解汽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具体的就是以汽车知识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涵、以素质为目标,针对国内同类课程重视汽车基础技术,忽略汽车与人、社会相互关系,忽略汽车文化内涵的现象,集汽车的技术知识、史实知识和文化知识于一体,实现工程技术知识与人文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课程团队优选汽车工程学院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其中二级教授2名、专业责任教授2名、精品课教学名师2名。
三、课程特色
1. 课程面向对象广
该课程可作为高等院校车辆类专业新生入学全面了解汽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入门课程,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非汽车类专业学生了解汽车与人、社会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关系的科学文化素质类公选课程,也可作为社会学习者了解汽车对社会、经济、科技影响的快速入门课程。
2. 混合式学习
与课堂教学节拍同步发布各讲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线上自学,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3. 多元化评价学生
通过在线测试、网上学生间讨论与互评、老师解答学生问题,实现良好互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深化课外学习。同时将学生在线测试成绩、参与讨论情况、视频及资料学习作为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
四、创新成果
该课程主要面向高等院校本科生及对汽车感兴趣的社会学习者,基于此,课程团队确定了“从汽车的起源出发,一路驶向技术与文化层面,讲解汽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课程体系,并在教学设计中考虑了混合式学习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线上自学,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课程密切结合社会发展和汽车工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实际需求,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该课程不仅适合本科教学,在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和企业文化建设中也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五、应用示范
1. 汽车工程学院新生必修的线上课程
汽车工程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车辆专业新生每年有600余人,《专业导论》是一门必修课,而《人•车•社会》作为其线上课程,需要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并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
2. 公选课的线上部分
《汽车文化与人类文明》是我校的公选课,也是与华中师范大学互开的课程,每年共有300余人选修,而《人•车•社会》作为其线上课程,需要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并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
3. 社会学习者分布广
《人•车•社会》在中国MOOC上已开课6次,除本校学生,社会选课的学生有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福州大学等43所大学,还有部分非大学生选修该课,成绩合格由平台颁布合格电子证书。
六、建设计划
1.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一流本科建设要求,适时更新和增加每一讲内容,丰富拓展资料内容,更新在线测试题库。
2. 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新
继续探索和优化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手段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学生教学过程参与度等方式开展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3. 课程教学团队人才梯队建设
吸收青年教师作为助教和授课教师,打造年龄结构合理的核心教学团队,不断提高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
《数字图像处理》
一、课程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是通过计算机处理所获取视觉信息的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人类视觉感知系统、图像获取与数字化、图像基本运算、图像变换、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压缩编码、图像分割、彩色图像处理、图像表示与描述等原理和技术方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通信工程、工业工程、生物医学、军事公安、生活娱乐等领域。
我校信息工程学院从1998年起开设《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该课程是为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特色选修课程。课程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上建立了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一流在线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原理和方法,并能使用编程工具设计和实现图像处理算法,培养学生算法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能力,为今后从事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团队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教学团队由6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均具有博士学位。教学团队教学与科研并重,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在教学方面,教学团队主编《数字图像处理及MATLAB实现》(第1-3版)和《数字图像处理及MATLAB实现-学习与实验指导》。近5年,教学团队主持湖北省省级教研项目2项、校级重点教研项目1项,发表教研论文3篇。团队教师主持完成的“图像处理教学与科研共建模式创新研究”项目于2017年获得我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团队教师于2020年参加我校教学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团队教师与陕西维视智造科技股份公司申报获批2020年第二批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
在科研方面,近5年,团队老师主持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企业合作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发表在国内外权威SCI和EI收录期刊论文10多篇;团队教师参与完成的项目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三、课程特色
1. 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全过程
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等要求进行有机融合,形成“知识+能力+价值引领”的教学体系,使学生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不断学习新思想、新技术、新应用,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增强学生科技报国、发展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形成科学方法、辩证思维和精益求精的工程态度,具有广阔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
2. 开设贴近实际工程应用场景的实验课
通过引进“机器视觉算法研究实验平台”这类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实验设备,开发面向实际应用的从图像采集到图像处理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如图像采集与图像变换、图像增强、图像压缩、车牌检测与识别等,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的综合开发,提升实验课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图像处理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3. 基于问题的学习,科研成果转化教学问题
课程组老师将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行业研究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问题,通过研究式教学,使学生体验知识再创造。
四、创新成果
通过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和课程思政,以学生为中心,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显著增强。具体表现在能够自觉地进行线上课程学习,完成单元测验、作业,按照要求进行作业互评,按照要求阅读课外资料,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参与线上课程讨论和线下课堂讨论。从线上课程讨论区和课堂的情况看,参与讨论人数和频次明显增多。
通过在实验平台上完成从图像采集到图像处理、识别的综合性实验,比如车牌检测和识别,同学们工程应用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期末基于项目考核的完成、案例学习、新技术的学习和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同学们系统性思维、创新能力提高,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
五、应用示范
1. 课程在本校应用情况
我校信息工程学院2016级有395名学生参加2019年MOOC第2次开课学习,2017级有365名学生参加2020年MOOC第3次开课学习。通过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课程结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认可度高,教学方法稳定有效。
2. 课程在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中应用共享情况
在中国大学MOOC2019年第2次线上开课选课人数为9609人,选课学生来自哈工大、电子科大、华中科大、北京理工等国内外170多所高校。2020年第3次线上开课选课人数达到11862人,选课学生来自哈工大、华中科大、电子科大、南京邮大等国内外190多所高校。国内有安徽理工大学、湖南文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30多所院校选用本课程组主编的教材和我们的国家级一流在线课程,或以该课程的同步、异步SPOC课程进行教学。
六、建设计划
今后5年,团队将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每年开设1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面向本校电子信息工程类本科生、其他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包括单元测验、作业、网上答疑、主题讨论、期末考试等全套服务。我校电信类学生的课程教学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混合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为了适应新工科和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该课程还将进行如下改革:
1. 注重理论基础知识学习,注重价值引领。在教学中,理清知识的逻辑关系,加强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探究。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使命责任担当,培养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2. 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领域。引入以“数字图像处理”为基础的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视觉问答、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以“数字图像处理+”为基础,拓宽应用领域。比如智能制造、缺陷智能检测与分类、智能交通、智能航运、智慧城市、无人驾驶、无人船、智能机器人等,在课程资源和教学中引入相关应用案例,为同学们参与相关项目打好基础。